山西经济日报:都市新行当
人才市场的火爆折射出就业的难度(本报记者康煜摄)
正在进行速录训练的速录员(本报实习记者王蕾摄)
在我国的传统说法里,一年四季在于春,而春天是一个开始,也是每个人谋划新生活的开端。在当前经济背景下,就业难是一个社会热点,然而,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,新的社会需求层出不穷,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职业、新行当应运而生。这些新行当,放在两年前人们肯定会不以为然,如今却成为传统七十二行当之外的一道亮丽风景,这些新行当,都是创意支撑下的一片蓝海。本报特推出《都市新行当(上、下)》一组报道,看看哪些服务里有您瞧着顺眼的,不妨前去体验一把。
速录师:用手指和时间赛跑的人
会议毕、信息入、文稿出。随着太原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,各种会务、论坛不断涌现。在会场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两个人,他们坐在会场边,桌上摆放着笔记本电脑,膝盖上放着一个特制的黑色键盘,手指一通噼里啪啦的麻利敲击,大段大段的会议记录就显示在电脑的屏幕上。他们就是被誉为“21世纪第一大紧缺的人才”——速录师。
在太原某单位举行的一个年终总结会后,记者见到了年轻的速录师小田,她在会场上使用的速录机是个只有24个键的外接黑色键盘。这个键盘长得很奇怪,普通的电脑键盘一般是一击一键,打一个字需要敲击键盘数次,而在这个键盘上,一次击键至少可打两个字。
“我每分钟可打240字左右。”小田说。打字的速度比说话速度还快。记者仔细观察发现,小田是根据专业指法双手同时击键,击键的次数比在传统电脑键盘上要少,速度自然提高数倍。
太原新发展速录服务公司的速录师王晓告诉记者,学习速录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凭,只要有高中的学历就能很好地操作。一般学会速录只要几天,而要达到熟练程度且99%以上的准确率一般就必须经过半年以上的勤学苦练。因为学习枯燥,许多人无法坚持下来,这也是速录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。
“有时候练得眼睛一直流眼泪,甚至还能感受到那种脑袋要爆炸的感觉。”小田笑着说,“速录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,最好是‘杂家’,无论为哪个行业做速录,都必须对这个行业的专业术语做出快速反应。耳朵得听、眼睛要看、脑袋得转、手指不能停,记录中途不能上厕所,遇上一开几个小时的会,人特别累。”
“舞十指追赶声音,用双手击打财富”,真是对速录师这个新兴行业最贴切的描述。速录应用的推广,需要大量的速录师。记者了解到,目前我省通过国家速录师资格考试的从业人员不过30名,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。
对此,王晓充满信心地说,市场需求的缺乏也说明了机遇相对更多。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,速录人才会更加缺乏,收入也会相应增加,这就会刺激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业,促进整个市场的发展。